实验室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的重要环节。以下是环扬未来对实验室质量控制重要环节的详细分析:
环境条件:实验室的检测场所应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确保实验室的内务良好,必要时制定专门的工作程序。对影响分析检测质量的区域加以控制,限制进入或使用上述区域,并根据其特定的情况确定控制的程度。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防止污染源的带入。
采光与通风:化学分析、试样制备及前处理等场所应具有采光良好、有效通风和适宜的室内温度,防止溅出物或挥发物引起的交叉污染。
样品与试剂存放:样品、标准品、试剂存放区应满足其所需的保存条件,在冷藏和冷冻区域保存时,应定期对温度进行监控并做好记录。
痕量与常量分析:痕量分析与常量分析必须分别在独立的房间进行,使用独立的实验室设施,避免常量分析对痕量分析的污染。
检定与校准:对于检测的准确性或者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所有设备,包括辅助测量设备、器具,在投入使用之前应进行检定(校准)。
期间核查:仪器设备在两次检定(校准)期间,必要时制定检定(校准)仪器期间核查程序,日常使用时应按照检定(校准)仪器期间核查程序对其技术指标进行期间核查,做好记录,保持仪器处于良好状态。
容器清洗:定容器具重复使用的必须清洗。
样品接收:实验室样品的包装应坚实、牢固和洁净,应采用适当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条件运送实验室样品。实验室样品的状态应与消费者可接收的状态一致,否则应被视为不适合进行检测的样品。样品收样人应认真检查样品的包装和状态,若发现异常,应与检测客户达成处理决定。
样品数量:送样数量应视检测项目的具体情况而定,应不少于检测用量的3倍。特殊情况时送样量不足应在委托合同上注明。
样品标识:应对接收的实验室样品进行编号登记,加施标识,避免在样品或涉及到的记录上产生混淆。样品标识系统应包括样品群组的细节和样品在实验室内部传递过程和向外的传递过程的控制方法。
样品预处理:应对接收到的实验室样品进行预处理后混匀,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缩分后获取分析样品。分析样品的量一般应满足检测、复查或确证、留样的需要。
样品制备:在分析样品制备过程中,应避免混入外来杂质,防止因挥发、污染等因素改变样品所代表的整批货物的原始特性。分析样品的制备应确保具有代表性,以有最大可能性检出分析物的方式处理,并防止样品制备过程中被污染或者丢失分析物。
样品传递与检测:从制备的分析样中分取出分析部分,并传递至实验室检测。检测过程中的分析部分应妥善放置,不用时应保持分析部分密闭状态,置于规定的温度环境,注意对检测不稳定项目的分析部分的保护。
检测方法选择: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确保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适用性。
方法比对:进行不同分析方法之间的比对试验,验证方法的可靠性。
方法验证:对新方法或改进后的方法进行验证,确保其满足实验室的质量控制要求。
标准物质监控:使用合适的有证标准物质或内部标准样品作为监控样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比对测试。
人员比对:对新进人员、新培训人员进行人员比对,评价其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
重复测试:在重复性条件下进行多次测试,验证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回收率试验:通过添加已知质量或浓度的被测物质进行回收率试验,评价定量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校准曲线核查:定期对校准曲线进行核查,确保其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质量控制图:使用质量控制图对质控数据进行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
记录保存:实验室应记录和保存所有质控数据,包括质控样本的检测结果、质控曲线、异常情况处理等信息。
数据分析:定期对质控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包括统计分析、趋势分析、异常情况分析等。
改进措施:根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持续提高实验室的质量水平。
综上所述,实验室质量控制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的综合性工作。通过加强环境、设备和器具、样品、检测方法以及质量控制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质量控制,并做好质量控制记录与分析工作,可以确保实验室的实验结果具有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